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田埂会”孵化出乡村用工“正规军”

体育正文 105 0

“田埂会”孵化出乡村用工“正规军”

“田埂会”孵化出乡村用工“正规军”

在(zài)日照市东港区(dōnggǎngqū),一场关于会议形式的变革正悄然兴起,众多会议告别传统会场,深入实际现场,将务实的作风带到群众身边,切实为(wèi)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。 炎炎夏日,阳光倾洒在东港区西湖镇(zhèn)吉祥新村的生态(shēngtài)茶园。湖畔农业茶厂负责人王龙山站在茶园小径上,望着眼前忙碌(mánglù)采茶的身影,抬手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,脸上满是欣慰。 回想去年这个时候,同样是在这片(zhèpiàn)茶园田埂上(shàng),村两委(cūnliǎngwěi)成员与几位茶业(cháyè)大户围坐一圈,共同商讨茶叶(cháyè)夏季生产事宜,王龙山也在受邀之列。当时,他面露难色地提出:“早采三天是个宝,晚采三天变成草,现在最缺的就是采茶工啊。”话音刚落,吉祥(jíxiáng)新村党总支书记郑芳现立刻回应:“人工问题我们来统筹安排,保证不耽误你的采摘期。” 这份(zhèfèn)承诺延续到了今年。王(wáng)龙山满心欢喜地介绍:“现在单日用工量最多能超过70人,都是村里推荐过来的(de),干活让人放心。”正在专心采摘(cǎizhāi)茶叶的焦凤华与姐妹们,手脚麻利,提及这份“家门口的工作”,她们干劲十足:“早晨7点开工(kāigōng),下午4点收工,中午有休息时间,既不耽误照顾家庭,每天的收入也很可观。” 没有主席台,不用发言稿,田埂、小巷就是天然的会议室。记者了解到,在吉祥新村,这样的现场议事活动,早已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常态方式。无论是(wúlùnshì)产业发展遭遇的瓶颈,还是村民日常(rìcháng)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,大家只需席地而坐(xídìérzuò),便能畅所欲言、集思广益。对于那些(nàxiē)能够当场解决的问题,当场拍板决定;而对于需要从长计议的事项,则形成(xíngchéng)详细方案,并及时向(xiàng)群众通报进展情况。 为茶园招工,仅仅是吉祥新村现场议事解决村民增收与产业大户用工问题的(de)第一步(dìyībù)。郑芳(zhèngfāng)在日常走访中留意到,尽管现在进城(jìnchéng)务工的不少,但各自然村仍有不少50岁左右的闲置劳动力(láodònglì)。于是,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(tā)脑海中萌生:“能不能像管理工厂工人一样,把这些闲散劳力组织(zǔzhī)起来?”这个想法在后续的议事会上引发了热烈讨论。镇人社、司法部门的专业人员也受邀来到现场进行指导,大家围绕这一动议纷纷各抒己见、出谋划策。 如今(rújīn),一家承载着众人期望的公司正式运营,大家亲切地称它(tā)为——劳务共富公司。它不仅持续保障着茶厂的用工需求,服务范围更是拓展至日照水库沿岸9个特色精品园区。截至目前,该公司累计组织用工已超(yǐchāo)1.5万人次,带动村民增收超过12万元。许多(xǔduō)原本赋闲在家的村民,通过这个公司平台,实现了(le)在家门口就业的心愿。 为了确保现场(xiànchǎng)议事(yìshì)的成果能够切实转化为实际成效,吉祥新村精心完善了“民情采集—多方听证—联合审议—阳光(yángguāng)票决—闭环督办”的五步共议工作机制。每季度,村里还会开展“议事评效”活动,村民代表走进现场,对决定事项(shìxiàng)的落实情况进行打分评价。“议事”与“办事”实现无缝衔接,“解释(jiěshì)”和“解决”相互促进。 “问”出群众所需,“议”出民生实效。今年以来,吉祥新村(xīncūn)在广泛(guǎngfàn)征求村民(cūnmín)意见(yìjiàn)的基础上,充分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,大力发展“生态+”农文旅特色产业。目前,已新建省级标准化基地1处、市级生态农场1处,成功招引(zhāoyǐn)落地百亩特色种植基地2个,村集体增收超过50万元。这种将会议搬到现场的创新(chuàngxīn)模式,正不断为吉祥新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。 (大众新闻记者 丁兆霞 通讯员 姚彩虹(cǎihóng) 卢立平)
“田埂会”孵化出乡村用工“正规军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