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传统焕新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

体育正文 106 0

传统焕新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

传统焕新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

□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(huánggěnghuáng)/文 受访者/供图

当非遗在传统和(hé)现代中找到连接点,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。

近年来,从公众活动到企业匠人,泉州各界为此努力,在活态传承非遗中(yízhōng)守护文脉,点亮现代生活(shēnghuó)。

藤铁(téngtiě)工艺还能制作包包

情绪上怀旧,设计上简约,藤编家具受欢迎(shòuhuānyíng)。

藤铁家居持续推进工艺和题材、产品创新(chuàngxīn)

藤制家具是非遗项目安溪(ānxī)藤铁工艺的主要产品。它以独特的天然质地与文化情怀(qínghuái),在崇尚环保、健康的现代居住(jūzhù)生活理念的当下备受青睐。

在古代,安溪因盛产藤竹而发展藤铁工艺,藤被广泛应用于家具(jiājù)与日用品的(de)制作。进入现代,藤制家具的天然草木气息,为居住空间增添了一种自然(zìrán)舒适的氛围,很契合当代人追求环保、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(lǐniàn)。

在被誉为安溪“藤铁工艺之父”的陈清河(qīnghé)等非遗传承人的传承、保护和创新下,竹编、藤编与铁艺实现深度融合,设计出兼具实用性(shíyòngxìng)与艺术性的家具产品(chǎnpǐn),推动藤铁产业(chǎnyè)从竹编车间发展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。有的企业展厅里,藤铁工艺品(gōngyìpǐn)达8万多件,涵盖各类田园、热带雨林以及地中海风格的家具和饰品,每年“上新”约3000件原创产品。尚卿乡(xiāng)灶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藤铁家具生产村,创造了年交易额超5亿元的“电商神话(shénhuà)”。

在手艺人和(hé)设计师(shèjìshī)的共同打造下,藤制家具(jiājù)的装饰艺术价值日益凸显:原色调的天然纹理呈现,让空间清新自然;深棕与(yǔ)浅驼的搭配,展现自然、古朴的韵味;橘红与藕荷的活泼色彩搭配,为家居空间增添一抹亮丽的生动感……无论是现代简约风、中式传统风,还是北欧风、地中海风等,藤制家具均能巧妙(qiǎomiào)融入,自然和谐,让不同年龄段、不同风格追求的人群都十分喜爱(xǐài),为美好生活增添更多情趣。

砖雕从厝(cuò)顶外墙走下来,登堂入室。

砖雕是中国古建筑的(de)标志性外墙装饰,其中闽派的红砖显得格外鲜艳。在(zài)闽南,有红砖古厝,必有砖雕。闽南砖雕的特别之处不仅在砖色,更(gèng)源于晋唐以来对建筑材料的选择,手艺人通过在砖上的雕刻创作,才使红砖成为艺术表达的载体,承载当地传统文化和(hé)民俗风情。

在闽南,砖雕(zhuāndiāo)与建筑装饰(zhuāngshì)密不可分,广泛应用于闽南地区古建筑的门面、墙体及细节装饰中,展示(zhǎnshì)历史故事、吉祥动植物、花鸟山水、宗教神话、书法艺术与家族祖训等,素有“无雕不成屋”之说。

随着时代演进,非遗传承人和泉州艺术家(yìshùjiā)对砖雕进行大胆创新,有的(de)结合篆刻技术,有的融入本土文化元素,有的创新传播方式(chuánbōfāngshì),将闽南砖雕拓展至建筑装饰、文创产品、艺术装置,融入邮票、纪念张、明信片之中(zhīzhōng)。

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、晋江市“闽南红砖雕(zhuāndiāo)刻工艺”非遗传承人吴小清(wúxiǎoqīng)看来,作为非遗手工技艺的泉州砖雕,在继承传统闽南手工砖雕的基础上,应结合现代(xiàndài)生活方式,适应当下审美(shěnměi)理念(lǐniàn),将闽南手工砖雕融入生活中,赋予砖雕新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。他在创作一款狮纹砖雕茶盘时,用茶色晕染色、把砖雕嵌入乌金石中,让红色的狮纹砖雕与黑色石材形成(xíngchéng)强烈的色彩反差与质感呼应,使得茶盘整体更具观赏性(guānshǎngxìng),并带有别具一格的闽南风情。

福(fú)建(fújiàn)省手工艺大师、南安市雕刻工艺协会副会长伍建东也主张,砖雕传承需贴合现代(xiàndài)生活。他将人文情怀、哲学思想融于雕刻中,使泉州砖雕的内涵更加丰富(fēngfù)。于是,他创作出(chū)茶盘、杯托、壶承、插、镇纸、摆件等一系列砖雕茶饰作品,其中砖雕茶盘《福见水仙》将福文化与水仙花图案融合设计,水仙花朵花叶绕成一个“福”字(zì),并搭配八个如意造型,寓意福运延绵、八闽如意,寄托福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。《闽南(mǐnnán)燕尾脊(jí)》作品将百年古砖(gǔzhuān)与传统工艺相结合,采用线雕、浅浮雕、平地沉雕等传统雕刻法,融合燕尾脊与圆月等元素,极具闽南味道。作品被一位华侨带到菲律宾,“虽然只是小小的方寸块,却仿佛能让我看到家乡的月亮和传统建筑。”华侨的这番话(zhèfānhuà)深深触动了伍建东,让他深感(shēngǎn)技艺传承的使命所在。

如今,砖雕从厝顶、外墙“走下来”,进入屋内,挂在墙面、摆上桌案,在保留原有的复古质朴特性(tèxìng)之余,也充分发挥实用性与艺术性,让(ràng)传统技艺(jìyì)融入当代生活,也为房屋内部增添别致有趣的独特韵味。

用非(yòngfēi)遗脱胎漆艺做成的宝葫芦造型美观,装饰典雅。

在(zài)古老的东方(dōngfāng),竹编艺术凭借其匠心独运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韵味(yùnwèi),但传统的竹编器物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。为了让这一古老技艺在现代焕发新生,设计师不断探索竹材的视觉美学与(yǔ)功能,尝试将传统竹编引入现代的室内空间。

今年3月,“上城士非(shìfēi)遗巡游空间001泉州站”启幕,现场展出(zhǎnchū)的非遗艺术空间中,由传统非遗漆篮解构而成的现代吊灯成为(chéngwéi)参观者打卡拍照的重点。

设计师徐明宇表示,设计师应思考如何借用非遗技艺为现代(xiàndài)家居注入新的灵感,使空间承载非遗背后的情感(qínggǎn)叙事,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共生。最终,他从中囯传统的竹器物中汲取灵感经典(jīngdiǎn)纹样,制作了《平行花园系列》,以充满非遗漆篮(yíqīlán)气息的现代吊灯,使民俗(mínsú)符号化为空间艺术品,赋予光线(guāngxiàn)一种深度与个性,既充满历史感,又不失现代感,展现非遗产品在当代空间的表达力。

这一系列结合泉州传统非遗漆篮,展现了竹编与大漆的文化与美学。同时探索(tànsuǒ)竹编作为(zuòwéi)可持续材料的新应用,拓展了非遗在现代室内空间的可能性,提供可持续、可定制(dìngzhì)的独特产品。

“这不仅是手工艺的传承,更是一场视觉与灵魂的盛宴(shèngyàn),竹编以其姿态跨越时间和(hé)空间,被赋予新的生命(shēngmìng)和意义。”徐明宇认为(wèi),通过非遗元素的解构与重组,可转化为设计图案或符号,也可以进行材质跨界、尺度转换,将一些非遗工艺融入空间,增加新的功能。

泉州是一位非遗(fēiyí)“优等生”,拥有7项世界级非遗、36项国家级(guójiājí)非遗、128项省级非遗、262项市级非遗、726项县级(xiànjí)非遗。随着创新与融合的发展,一项项非遗不断地走进现代生活,与人们(rénmen)朝夕相处。

滴水兽,这一闽南建筑中的(de)(de)“小可爱”,原本一直趴在古厝屋角的出水口,默默守护着闽南人家。虽然(suīrán)随着(suízhe)当下建筑的发展,新建的楼宇屋角不再延续这一构件,但人们对它的喜爱从未减少。非遗传承人吴小清将滴水兽、屋脊兽这类传统屋檐上(shàng)的雕塑缩小、做精,设计出了不同的功用,做成茶具和摆件。“制作时不仅需要更加细腻的捏(niē)模手法和绘画(huìhuà)技巧,还要有心境。心里要有瑞兽的模样,捏出来才能活灵活现,摆在家中桌上才有趣味。”吴小清说。

现今,这些保留传统韵味的(de)滴水兽饰件,被(bèi)制作成摆件(bǎijiàn)、筷架、冰箱贴、吊坠等小物件,精致小巧,广受市民和游客欢迎。“它(tā)像是房子和家人的守护精灵,带着放在家里,寓意平安顺遂。”浙江游客陈先生说,每次看到这些小物件,都能感受到泉州(quánzhōu)文化的魅力,小小的细节里蕴藏着丰富的故事。

非遗设计融入空间,增进在地(dì)风物体验。

位于古城西街的(de)旧馆驿巷里的新驿·清源驿,在修缮时融入了大量的非遗元素,打造独特的泉州(quánzhōu)非遗风物体验空间。运营团队走访了惠安、安溪、永春和德化,挖掘各县(市、区)的非遗物件和手艺,精心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古厝装修——红色的地(dì)砖和红砖墙保留了闽南(mǐnnán)古厝最原始的特色;大厅吊灯灵感来自(láizì)惠安女斗笠;背景墙(bèijǐngqiáng)绘制泉州插画风物地图;狭长的红砖过道成为网红打卡地;会(huì)吐泡泡的金鱼花灯增添了独特的趣味和古韵(gǔyùn)……丰富的非遗元素让小院传递出浓浓的闽南风情与文化质感。

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林明芳是非遗(yí)项目闽南传统建筑(jiànzhù)营造技艺中的堆剪名匠,为让这门传统艺术更好地融入现代(xiàndài)生活,他(tā)将剪瓷雕制成装饰画,装到水石板、陶瓷板上,呈现出(chéngxiànchū)花鸟鱼虫等优美图案,让剪瓷雕作品走入现代闽南人(mǐnnánrén)家中。“五颜六色的碎瓷片通过拼贴,不仅能装饰屋顶,也可以点缀室内,呈现独特的美感和主人的品位。”他说,剪瓷雕应该从屋脊走向室内甚至展馆,进入大众(dàzhòng)视野,为更多人了解与欣赏。

传统焕新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